燃油车长期会停掉,这是一个和我们每个人都会死一样,毫无悬念的话题。问题的关键,时间!我对10年内新能源车及独立售后市场是持保守观点。
我们先看一下各国家和车厂的公开信息:
沃尔沃宣布:2019年停售传统燃油车
法国宣布2040年全面禁售汽油车和柴油车
德国2030年将禁售燃油车
挪威拟从2025年禁售燃油汽车电动汽车已占24%
印度2030年全面禁售燃油车
荷兰2025将全面禁售汽油车和柴油车
丰田汽车宣布将在2050年停售纯汽油车
我想说,很多信息背后并不是我们想象的一样。比如,欧洲的时间表是否有总统换届的因素?为了竞选释放信息,这种事情经常发生。看看美国就知道了,总统选举时倡导的和上任后干的,大相径庭。
为什么短期看衰新能源的替代速度?
1、新能源对用户并不是刚需
新能源车,并没有像当初汽油车替代马车这样带来速度的数倍提升。一代新产品快速替代旧产品,除非是体验的革命性的变化或者成本成倍的下降。比如,手机替代固话,微信替代短信。而新能源车对比汽柴油车,并不具备这种优势。
而前期大量基础设施的匮乏,比如充电桩、售后服务、二手车出售难等。对用户都是不利因素。因此,用户主动切换新能源车动力不足。
2、电能源污染未必比汽柴油低太多
底层发电技术还没完全解决污染问题,那么从发电到车用电整个流程下来,污染是否比汽柴油从生产到车使用少。这个答案需要仔细算账,我对这方面研究不深。但是从尝试来看,至少不会是革命性的降低污染。
无论是新能源汽车的成本问题,还是电池的相关技术瓶颈。目前并未真正解决。因此,从整体能源替代,未来是否是电动车代表新能源车,这个问题都还存在。这是笔全球经济账,需要算。
3、整车厂的利益驱动
企业的目的是盈利,市场对传统燃油车有需求,而对新能源汽车还不太认可,企业只能在发展传统燃油车的同时试探性地投入新能源产能。
未来20年中国汽车格局会是什么样?
我个人推测:
5年后,新能源车保有量在1000万台左右,而全国汽车保有量会到2.5-3亿之间,大部分车辆还是以燃油车为主。
20年后,60%左右的车辆上装有电动机,70%的车辆上装有内燃机,而50%左右的车辆是既有电动机、又有内燃机的混合动力汽车。能源系统将包括燃料电池、纯电动、插电式混合动力、油电混合动力、天然气,以及汽油和柴油等。
前景任重道远
无独有偶,李永钧与张杰持相同观点,他认为“全面禁售的时间或许不会那么快到来”。
“无燃油车时代”距离我们究竟有多远?尽管我国新能源汽车取得了不俗成绩,但毕竟产业还处于攻坚期,面临的问题仍十分突出,很多疑问开始浮出水面。如创新能力不足,充电设施建设不足、产业结构过剩等新旧问题。
而在相关扶持政策不断退坡直至退出的情况下,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。
务必看到,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还比较低,主要集中几个限购城市。今年前8月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仅1.8%,新能源汽车想完全取代传统燃油车还要经历比较长的过渡时期;特别是就目前电池技术水平而言,新能源汽车还难以对传统燃油车造成“致命一击”,眼下新能源汽车电池的能量储存、充电时间、使用寿命和安全程度等均需较大提升,加之成本居高不下,这些都是掣肘新能源汽车大规模推广和应用的重要制约因素。
另外,眼下燃油车依然处于绝对霸主地位,与新能源车实力对比悬殊,差距如同一棵树与一片树林,绝大多数车企在现阶段并不愿意为了一棵树而放弃一大片树林。此外,新产品研发能力不强、后劲不足,在新市场尚未成熟之前,没有人愿意轻易冒险。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车市场,许多车企至今还是依靠补贴来赢得竞争。
而随着补贴政策不断退坡直至退出,又将对新能源汽车的生存与发展提出更大挑战。
按照一些欧美国家制定的计划,全面禁售燃油车企最早可能在2025年实施。这一时间节点对于中国来说困难较大,中国庞大、复杂的汽车产业本身意味着巨大的负担,全面禁售的时间或许不会那么快到来,即将实施的双积分制度应该说是个过渡,需留出—、二十年甚至是更长时间相对宽裕的缓冲期比较合适。